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新型儲能與新能源”領域的標志性項目——“分體模塊式海水無淡化直接電解制氫技術及系統裝備”研發項目啟動大會在深圳大學召開。這標志著全球首個處理量達到110標準立方米每小時(110Nm³/h)的海水無淡化直接電解制氫系統正式從科研構想邁向產業實踐,有望徹底解決傳統電解水制氫對淡水資源依賴的全球性難題,為大規模、可持續的綠氫生產開辟全新路徑。
該項目由深圳大學牽頭,匯聚了國內新能源、新材料及海洋工程領域的頂尖科研力量與龍頭企業。啟動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深圳大學謝和平院士表示:“該技術的核心在于創新性地解決了海水復雜組分對電解系統的腐蝕和失活問題,無需經過淡化、脫鹽等繁瑣預處理流程,即可實現海水的直接、高效、穩定制氫。這不僅是氫能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更是我國對全球氫能產業發展做出的重大原創性貢獻。”
據悉,該“分體模塊式”設計理念大幅提升了系統的靈活性與環境適應性,使其可廣泛應用于近海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域,如海上風電場、遠洋平臺乃至島嶼微電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就地取海水,就地制綠氫”,極大拓展了氫能生產的地理邊界和應用場景。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指出,該項目是廣東省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搶占未來能源技術制高點的重要舉措。項目的成功實施,將有力推動我國乃至全球氫能產業鏈的降本增效,加速構建以綠氫為核心的清潔能源體系,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根據規劃,該項目研發周期為三年,預計將于2028年完成110Nm³/h系統裝備的工程示范并具備產業化條件。 |